北京治疗酒渣鼻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8733702.html
你的皮肤上被缠了胶带,撕下来的时候会感到疼痛。
你会选择快速撕下来,还是慢慢的撕下来呢?
《心理师》剧照快速撕下来的疼痛剧烈,持续时间短。慢慢撕下来似乎更好忍受,但持续时间长。
我的朋友告诉我:“用你最快的速度,把这个胶带扯下来!你知道有句老话叫快刀斩乱麻吗?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前半生的大多数事件中,都选择了这种“长痛不如短痛”的处理方式。
心理学家丹·艾瑞里在他18岁的一次烫伤事故中,也遭受了同样的经历。他体表70%的皮肤被烫伤,照顾他的护士为了减轻他的痛苦,在几个月的治疗过程里,总是快速的拆除他的绷带。
尽管如此,他依旧承受了刻骨铭心的痛苦,以至于在他成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后,特意做了一系列试验来检测当年护士的行为准则是否科学。
研究结束后,丹·艾瑞里悲哀得发现,尽管护士是真心的想让他少受一些罪,试验结果却显示,缓慢拆除的痛苦程度更少。
这个故事被收录在基思·斯坦诺维奇所著的《这才是心理学》一书中,英文名HowtoThinkStraightaboutPsychology,直译为“如何清晰地思考心理学”。
你习以为常的“伪心理学”
你或许听过“催眠减肥法”或者是“睡觉时学外语”,这些方法似乎有些标新立异,但也未必没有可能,所以宁可信其有吧。
得益于如此多的受众,这些新奇的概念,被发展成为利润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心理自助产业。
但是,这些并不能称为科学,也不是正规的治疗方法。不然,它们会被收录在医书之中,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普及。
《心理师》剧照伪科学的从业者们,或者称之为江湖术士,与科学家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前者直接向大众公开他们的“理念”和“发现”,后者通过学科的常规渠道面世。
尽管前段时间在出版物出现了“熟蛋孵小鸡”的骇人之作,但不能一竿子打死科学出版物的权威和严谨性。那些只靠大众口口相传,却没有在权威领域出现的理论,还是敬而远之吧。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明了科学试验在排除人们主观推断上的重要性。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匹会做算术的马,可以驾驭加法题、减法题和乘法题。这在多年前的德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件事挑战了人们以往对于动物的认知:动物也可以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
心理学家奥斯卡·芬斯特对汉斯的“特异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汉斯的确有种特别的能力,但不是算术能力,而是通过观察训练员的行为,来判断自己应当有何种反应的观察力。
《心理师》剧照20世纪90年代,美国护理行业出现了一种新的风尚,治疗师不必触摸病人的身体,只需要在隔空游走,就可以调理病人的“能量场”。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的试验,证明了这种治疗的“无效”。当治疗师的视线被挡住后,他们的远距离感应能力便和随机水平没有多大差别了。
“伪心理学”的危害——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有的时候,我们会这样认为,超心理学、占星术、生物节律和算命等,这些没有经过科学方法证实的“伪心理学”,只是为了自己找乐子,又没有伤害到谁,何必较真呢?
《心理师》剧照如诗人所言“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这才是心理学》详细的讲到了伪科学对社会的危害:“当伪科学的信念渗透于整个社会时,即使我们并不认同这些信念,我们也会在很多方面受到影响。”
在影视剧中,有通灵神探的题材。剧中神探通过自己的灵异能力,帮助受害者查出种种真相,缓解了警察的压力。曾经,真的有警察局雇请通灵师协助办案,不过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没有任何的效果。
《心理师》剧照关于占星产业,大家都不陌生,尤其对于女性来说。这是一个油水丰厚的产业链,出现在各种媒体和图书杂志中,人们因此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机会成本,还有数百万美元。
对于患者来说,他们一旦相信了这些理念,就可能无法利用那些真正能够产生效果的治疗方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传着儿童孤独症与接种疫苗有关的言论和“证据”,并引发了一场反疫苗运动,一些儿童因此感染麻疹住院甚至死去。
《心理师》剧照周围人的信念由于极具鲜活性,很容易影响到你。而政治领导人的信念,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范围。
由于不相信艾滋病是由于病毒引起,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的第二任总统塔博·姆贝基建议停止HIV病毒检测,用替代疗法(按摩、瑜伽、音乐、饮食)来治疗艾滋病患者,导致了33万南非人过早死亡。
批判性思维——看清世界的慧眼
比起科学,人们有时更倾向于相信“伪科学”,尤其是在心理层面。因为科学从来不回答本质性问题,它总是在变化和发展中,无法给人们需要的坚如磐石的依靠。
《心理师》剧照心理学家研究的主题会触及到每个人行为模式中的内隐模型,比如《这才是心理学》中提到的“道德推理的发展、浪漫之爱、祷告的功效、犯罪的决定因素、不同家庭结构的功效、导致离婚更普遍的因素”。
有些人由于害怕新的发现会威胁到他们固有的信念,反对这些研究的开展,甚至会反对把心理学称为科学。尽管如此,心理学依旧在稳步前行,取得了许多科学的进展。
科学知识是可以被公开验证的,也就是可以被研究者以外的人所重复。在检验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可证伪——它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必须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
超感官知觉有一个“第22条军规”:心理能量很敏感微妙,容易受到干扰。即类似“信则有,不信则无”。正是由于超感官知觉这种不可证伪,使它被排除在了科学领域之外。
波普尔指出:“这些不可证伪理论巨大的心理吸引力的奥秘在于它们解释一切的能力。预先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理解它,不仅给你一种掌握知识的感觉,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你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情绪上的安全感”。
然而,心理学追求的并不是解释一切,正如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所言,科学的本质就是“在公众面前犯错——在众目睽睽下犯错,希望他人能够帮助修正这些错误”。
当我们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就可以试图评估各种信息的真伪,丰富我们对世界和关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