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拼手速才能“抢”到的“考古盲盒”,到能吃的“古钱币”巧克力成为爆款,再到“唐宫夜宴小姐姐”走红破圈,短短几个月,“会玩”的河南博物院着实火了一把。博物馆再次借由文创上了热搜。
如今,博物馆推出盲盒、美食、美妆、数码产品、游戏……已不新鲜,且热度不减。从1.0版到4.0版,博物馆文创一路“野蛮生长”,不少产品因为绝妙的创意大受欢迎,而博物馆文化也借助这些跨界文创中不断破圈,以更多方式走近了大众。
1.0版复印文物形象,简单叠加
这是博物馆文创“亮相”的初级阶段,往往充当了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的角色。比较常见的是文物仿制品,还有马克杯、T恤、便利贴、书签、笔记本、冰箱贴等小件生活日用品或文具。
1.0版的文创,通常是将文物按一定比例仿制,或者是将文物的形象、博物馆建筑图案、logo的元素直接印制到产品上面。其中,仿制品只有纯观赏性功能、缺乏实用价值,且定价较高,常有观众高呼“买不起”。而印制图案类的文创设计普遍比较简单,只是直接、机械地复印图案,缺乏创新点。这样一来,文创价格往往两极分化,无法分层照顾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另外,这个版本的文创品种有限,同质化严重,销售也主要是在博物馆里售卖。
总体来说,1.0版的文创,跨界幅度比较小,产品带给公众的吸引力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博物馆文创的主要呈现方式。实事上,时至今日,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博物馆的文创还停留在1.0版。
2.0版提取文物元素,创意生活
2.0版的文创少了“冰冷”,多了“鲜活”,开始留意提取文物中吸引人的元素进行产品设计。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朝珠耳机,就巧妙利用了朝珠和耳机外形的相似性,有人戏言戴上耳机仿佛瞬间“老佛爷附体”。再比如上海博物馆的“天下一人”帆布包,提取了宋徽宗在《柳鸦芦雁图》中的签名画押进行设计,做成的帆布包极具个性。
2.0版的文创,产品使用场景逐渐生活化,一个个既有颜值又有实用性的文创陆续走红。胶带、镇尺、手机座、帆布袋、雨伞……这些产品颇具个性的时尚感,既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满足了人们穿越时空的愉悦感,成功吸引了公众对博物馆文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