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评论:去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达多种,已上线的8款app平均下载量上百万,线下商店最高销售额每天超过10万元,总营业额超过10亿元,人气空前火爆。而这些数字的背后包含着故宫文创团队怎样的努力呢?这里面又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一起来看看,昨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文化部召开的关于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分享的故宫这两年开发文创产品的经验吧。
来源:文化部
编辑:邹银娣
尊敬的各位媒体界的各位老师,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各位领导,兄弟博物馆各位朋友、各位同仁:
非常感谢给我一个介绍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研发的机会。那么,我的题目是“走进人民生活的故宫文化创意产品”。大家知道,去年度过了故宫博物院90年院庆,一座博物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雄伟的馆舍,也不在于它有多么多的藏品,甚至不在于它有多少观众。我们希望故宫真正变成故宫博物院,从去年我们开始更有信心。但是,今天我们主张要从故宫博物院走向进入公众生活的一座博物馆。
那么,其中文化创意产品一直有所追求。故宫一直在努力,有很多文化产品系列,有十多种系列,比如书画系列、瓷器系列、铜器系列、木器系列、钟表系列等等。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进入故宫博物院的观众对这些复制品感兴趣的并不多,国务院领导也说其实台北故宫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有一些经验,希望我们也学习借鉴,王亚民常务副院长和我分别带队去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看了他们的,发现我们文创产品营销方面有两大问题:
第一,我们商店里缺少故宫特色文创产品,80%都是来自其它地方、其它文博单位的,人们要把故宫文化带走的愿望难以实现。第二,我们的商店缺少文化气息,商业气息太浓,就像大街上普通商店一样,不是博物馆商店应有的氛围。
我们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看,虽然空间不大,但是琳琅满目,很多和社会创意结合的一些小商品,特别是一些实用性、一些趣味性的东西,比如珐琅瓷。去年年底故宫文创产品达到多种,营业额超过10亿。现在,大家回头一看,和台北故宫一比,我们确实学了,而且“用力过猛”。
我觉得最宝贵的不是这些数字,这些数字只代表一个阶段,最宝贵的是我们获得了十条体会,这十条体会都是从这几年的实践中来获得的,今天主要跟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
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研究人们生活中需要什么东西,做一些实用性强的东西。
比如我们的故宫元素的手机壳,现在已经每个月都有新产品,研发了几百种。
比如我们的正大光明的充电器,观众认为很有意思,它也是来自于故宫的独创文创。
电脑包、鼠标垫、U盘、女孩子喜欢的特色笔记本、笔记本礼盒、墨、纸胶带、钛金眼镜,末代皇帝戴的,还有手表,茶饼的专储盖,香皂盒,当然要有香皂,酵素皂,这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研究人们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比如故宫筷子、云起如意的领带、如意凉拖,夏天盖的真丝被、冬天盖的棉被等等。研究人们进入故宫博物院他们希望有哪些文创产品能融入他们生活,在生活中能够经常使用。
第二,以产品研究成果为基础。
故宫有件(套)文物藏品,包涵历史信息,都是过去时代工匠精神的体现,很多都是精品。
比如龙袍,18万件织绣,展示很多信息,通过这些服饰,挖掘出很多图案。
比如海水江崖的图案就有很多种,这些图案用到文创产品中就会取得一些效果。
比如真丝织锦段,还有便签纸盒。这是一件氅衣,百蝶金双喜氅衣,凤凰很大气,梅花很漂亮,用作真丝方巾、真丝披肩,不同颜色的披肩、睡衣等。
比如手包、家居系列,也很受年轻人欢迎。还有一些服饰,包括日用品,也不断得到研发,并且在我们的出国展览中也得到了应用。
这是弘历骑射图,这匹马用在领带上、长巾上。乾隆皇帝大阅图,这匹白马更漂亮,做成领带更受欢迎。我出国时带的这种文创产品,外国领导人都觉得很大气,当时就给戴上了。
雍正皇帝十二美人图,做了文创套装,做了美人箱,做了雨伞。五色墨,非常艳丽,做在U盘上、橡皮上、鼠标上,做在保温杯上。
唐代的五牛图要走进公众生活,比如走进人们的门厅,很大气,朱秉仁创作的五头铜牛,美国华尔街有一头牛,游客都跟它照相,这五头牛应该比它更强。
《紫禁城》杂志,有一段时间很火,为什么?把老照片进行了研发,进行穿越,使观众可以看到过去人们在这里的场景和今天故宫变成了博物馆以后情况的对比。
我们的《故宫日历》,社会一直给予了很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