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亚迪合肥基地第一辆整车下线,一期产能15万,年销万台有戏吗?
比亚迪合肥基地迎来第一辆整车下线,首款下线的车型是秦PLUSDM-i。在年7月比亚迪与合肥“一拍即合”,一期项目从谈判到开工仅用了42天。据了解,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共占地亩,生产基地规划新车产能达30万辆/年,共分为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亿元,规划年产能15万辆,投产车型主要为秦PLUSDM-i以及驱逐舰05。
对于秦PLUSDM-i这台车,大凭借着省油、可上绿牌等特性,一直受到大家的青睐,尤其是混动技术的加持,可以很好的降低用户的燃油消耗,进而降低大家的出行成本。按照比亚迪的规划,一期规划产能15万辆,首期投产车型为秦PlusDM-i和驱逐舰05,据相关媒体报道,届时比亚迪秦PlusDM-i的产能提升到3万/月,所以对于那些等车的消费者来说,产量的提升必然可以进一步提升这台车的市场热度。
据悉,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亿元,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过亿元,预计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产值0亿元。比亚迪合肥项目除了生产整车以外,核心的零部件,如发动机、电机及总成,均在合肥基地生产。
据悉,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营收.5亿元,产量14.5万辆。近年来合肥市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目前产业基地已聚集包括江淮汽车、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合肥长安、安凯汽车在内的6家整车制造企业,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关键配套企业,形成覆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来源:第一电动网
2、5月上险数:车市逐渐回暖,但北京上海仍处困境中
得益于疫情的逐渐改善,尤其是长春上海两地原材料、零部件和整车等相关企业复工复产的逐渐推进,再加上广东、吉林、浙江、山东、湖北和上海等地陆续出台购车补贴政策,因此5月国内汽车行业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都快速恢复。
根据最接近市场真实情况、采集自终端用户的上牌交强险数据,5月国内乘用车(含进口和国产)销量已回升至1,,辆,同比跌幅也大幅收窄至21.7%。
从今年前5个月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5月市场明显回暖,但今年以来的持续走跌,特别是其中4个月跌幅都达到两位数,是以累计同比跌幅仍扩大至17.3%,总销量为7,,辆,比去年同期减少.8万辆。
轿车份额继续攀升至50.8%
回到5月的市场表现,当SUV、MPV和交叉车这三个细分市场同比分别继续走跌25.6%、36.5%和29.3%时,轿车市场的跌幅却仅为16.0%,这也让其市场份额继续攀升50.8%,再次刷新近年来的最高纪录。
轿车市场能有如此成绩,一方面是由于全国汽车行业的逐步复工复产之后,在轿车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合资传统燃油轿车有所恢复,另一方面则仍是因为享受到新能源市场带来的巨大增量。
具体来看,5月合资传统燃油车的销量为,辆,环比增长36.5%,远远超过整体的31.3%,增量为,辆,在5月轿车新增量中的占比为61.1%。还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有不少都来自此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
以5月轿车环比增量TOP20为例,榜上有名的大众速腾、大众朗逸、大众宝来、奥迪A6L、奥迪A4L、别克英朗GT、大众迈腾、别克威朗、大众帕萨特和大众高尔夫均是来自上述三家车企,仅这10款车提供的增量在总增量中的份额就达到36.8%。
而从新能源市场来看,虽然随着传统燃油市场的恢复,5月新能源的份额继续收窄至24.4%,但实际上后者的销量也从4月,辆的回升至,辆,而这其中有36,辆新增量都来自轿车。
倘若从四个细分市场的角度来看,轿车份额的增加则主要是因为MPV市场份额的减少。
的确,相较于5月轿车市场的大部分畅销车型们销量迅速回升,部分MPV的热销车型却似乎并没有参与到整体市场的回暖中,最好的证明就是5月该细分市场的销量前十车型大部分增量都十分有限。
比如,一直以来在高端MPV市场占据冠军宝座的别克GL8,其5月的销量与4月相比只增加了辆,作为自主在中高端MV市场唯一代表的传祺M8也只增加了辆,传祺M6倒是增加辆,本田的MPV兄弟奥德赛和艾力绅更是分别仅增加9辆和43辆。排名第9的五菱佳辰能环比超过千辆,则是因为5月是其上市的第2个月,还享受着新车效应的红利。
除了回升缓慢,还值得注意的是,5月MPV市场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国产丰田赛那首次超过别克GL8,并以此获得高端MPV市场的冠军头衔。或许,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5月上海没有完全解封,生产和销售仍受到限制,但也必须承认的是赛那确实给GL8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北京上海仍处于“寒潮”之中
从整体来看,国内市场已有明显的回暖,但实际上就具体区域市场来看却并非如此,最明显的就是北京。
众所周知,当5月长春和上海的疫情不断好转,北京的疫情形势却日益严峻,也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封控措施,从而导致汽车销量的大幅减少。
上险数显示,5月北京的乘用车销量环比减少36.6%至22,辆,甚至不及2月的27,辆,若与3月相比则是直接腰斩,其中有21,辆是国产车型。
一直以来,以占据国内乘用车市场约95%体量的国产车型来看,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汽车市场中,北京多在十名左右徘徊(年初冲量和春节期间除外)。年,北京以58.2万辆居于第13名,今年前4个月的排名分别为第19、第20、第11和第10,但5月却跌落至第22。
根据具体数据,在5月北京的车企销量TOP20中,只有比亚迪汽车和特斯拉中国的销量环比有所上升,这两者之所以能成为极少数的“幸运儿”,大概率是在其他省份生产的车型及时运抵北京,并进行交付。凭借着2,辆居于第3的国金汽车,则可能是首次在北京进行交付,因此无对比数据。
而在TOP20中,损失量最大的前两个车企都是北京本地的企业,分别是北京汽车和北京奔驰。4月北京汽车的销量刚创下今年内的新高2,辆,5月直接掉落至辆。与前者相比,在北京市场体量较大的北京奔驰的损失更是惨重。
原本,在走过去年下半年芯片紧缺导致的困境之后,北京奔驰正准备努力弥补此前积压或丢失的订单,但没想到4月上海的封锁,让零部件供应再次陷入困境,雪上加霜的是5月北京疫情的陡然加重,让其在该市场仅售出辆,大致只相当于2月春节期间的一半。
其实,虽然5月北京的同比跌幅达到51.7%,但其却不是最惨烈的,因为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封锁中的上海同比跌幅仍超过95%。继4月创下98.0%的跌幅之后,由于绝大多数市民依旧处于“足不出户”的状态,5月上海的乘用车销量同比下跌95.2%至2,辆,在全国31个市场中仅高于青海的1,辆,其中国产车2,辆,进口车28辆。
并且从5月上海的具体销量来看,售出的车型主要是来自当地的车企,比如在车型销量TOP20中有15款车均是来自上汽集团,TOP10中更是9款都是如此。
由此看来,5月国内汽车市场确实已明显好转,但受疫情影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情况并不乐观,幸而随着疫情的持续改善和购置税减半政策的落地实施,6月这两座城市乃至全国的车市都会继续回暖。
来源:汽车公社
3、上半年召回万辆汽车
软硬件BUG频出
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因车辆安全隐患所造成的召回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盖世汽车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召回公告统计,从年1月1日至6月30日,国内汽车市场共发起59批次召回通告,涉及32个品牌共计.6万辆缺陷汽车被召回,同比下滑44.75%。
整体来看,受年初春节,3-5月国内疫情影响,上半年整体召回工作继1月达至峰值后,迅速回落,维持低位运行状态,平均来看较过去5年最低。聚焦到6月份,共有23.2万辆缺陷车辆被召回,同比下滑61.80%,环比下降2.45%。
分品牌来看,因手动变速器零件制造尺寸超差,导致挡位保持力不足而召回的五菱宏光S3、新宏光S,需追溯生产时间至年7月,共涉及60.98万辆缺陷车辆,占年上半年召回总量的23.95%。
而在五菱的拉动下,年上半年所召回的中国自主车型占比由去年的5.41%,攀升至31.55%,上升了26.14个百分点。
位列第二的是丰田汽车,其召回原因主要聚焦在发动机点火线圈制造问题、毫米波雷达传感器缺陷以及VSC(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内部程序不完善等三大问题,分别召回32.39万辆、17.56万辆和13.67万辆。
紧随其后的则是因网关控制模块、车身铭牌及随车相关文件、燃油管等故障,共计召回45.81万辆,占召回总量的18.04%。
这三家车企的召回总量在过去一年间便占据了国内汽车召回的61.1%。
而若聚焦召回故障总体缘由,伴随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等技术不断迭代,由此带来的召回新难题,正逐渐取代传统硬件故障成为主体,且正带来更为复杂的责任方界定难题。
软件问题频起
近年来,伴随汽车电气化、智能化高速发展,汽车召回原因已从传统的硬件故障延展到了系统程序和软件设计问题,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单以过去半年来看,去除五菱的变速箱缺陷外,国内汽车因电器设备相关故障展开的召回超过52万辆,远超第三位发动机故障,占召回总量超两成。放大至与系统程序和软件设计相关缺陷车辆,多达.7万辆,涉及品牌有特斯拉、丰田、梅赛德斯-奔驰等共计14家车企。
若聚焦系统程序和软件设计相关缺陷可以发现,上半年多集中在网关控制模块、制动系统液压电子控制单元、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等问题。
这其中,因网关控制模块位置所引发一系列隐患,导致超45万辆国产奥迪Q5L被召回。而现代汽车集团旗下HECU故障,以51.6万辆召回总量位列第二。具体来看,其车内液压电子控制单元(HECU)内部可能发生短路,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发动机舱起火。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不止于中国境内,今年2月份,现代汽车集团同样因为这一故障在美国发起48.4万辆规模的召回,包括至款起亚狮跑(Sportate)、至2款起亚K,以及至款现代SantaFe,且该公司建议,车主在问题修复之前将车辆停在室外,并远离其他汽车和建筑物。
此外,在诸多召回品牌中,特斯拉是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就盖世汽车整理发现,在过去的半年间,特斯拉共发起4此召回,涉及进口和国产版Model3、ModelY,共计27.6万辆缺陷车辆,细究其召回原因,均与系统程序和软件设计相关,如热泵电子膨胀阀软件无纠正功能、后电机逆变器功率半导体元件制造偏差、中央触摸显示屏软件BUG、信息娱乐系统中央处理器在车辆充电期间冷却不足等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隐患等等。
而解决上述问题,特斯拉均采用软件升级OTA的方式召回,仅针对无法到通过OTA实施召回的车辆展开其他召回措施。
OTA不可“为所欲为”
事实上,通过软件升级召回已是当前软件出现问题是的主要途径。
伴随年和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两份相关通知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生产企业采用采用OTA方式对已售车辆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应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备案。
这一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提升召回完成率,并降低了召回成本,成为了应对软件类故障主要的召回措施。
在此基础上,OTA技术也正在急速增加。
据盖世汽车相关统计数据,年中国乘用车OTA前装装配量为.86万辆,同比增长15.4%,装配率为22.1%。到了年OTA装配量则一举达到.63万辆,同比大增71.9%,装配率也大幅提升至37.5%。进入年,OTA势头更猛,仅在第一季度,OTA装配量就冲到了.89万辆,同比增长36.1%,装配率高达44.7%。
但是,如何监管成了重要难题。
就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间,特斯拉、小鹏汽车、威马汽车以及广汽丰田等汽车品牌都曾被爆出通过OTA升级技术对电池输出功率进行“上锁”,人为降低充电上限,从而减缓动力电池的SOC衰退,并防止电池出现热失控等故障,导致车辆续航缩短,动力不足。
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通知》。
通知要求,车企应按要求依次完成企业管理能力备案、车型及功能备案和具体升级活动备案后,才能实施汽车软件在线升级活动,即OTA升级。升级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须提交该具体升级活动的实施情况报告。备案申请主体应是汽车整车生产企业,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开展企业管理能力备案、车型及功能备案和具体升级活动备案。
随着政策对于OTA一系列的完善,有关OTA召回愈发广泛。
今年上半年不只是特斯拉通过OTA方式展开的4次召回,还有今年3月,梅赛德斯-奔驰针对旗下进口、国产A级、B级、C级、E级、S级等在内的8.6万辆车采用OTA召回,解决通信模块控制单元的软件问题和MBUX多媒体显示屏缺陷等问题。以及雷克萨斯在今年4月通过OTA技术解决多功能显示屏内部控制程序故障等等。
回顾年,OTA召回共有6起,涉及缺陷车辆.5万辆,占全年召回的三成之多。而相信伴随智能化技术的快速推进,OTA召回或更加频繁,且规范。
新能源车型召回占比提升
今年上半年召回结构依然以燃油、乘用车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纯电动车型在过去半年中累计召回30.66万辆缺陷车辆,较去年同期的41.46万辆收窄了26%,但占总体召回比重较去年同期上升了3个百分点。
聚焦召回原因,排除前文反复提及的与系统程序和软件设计相关特斯拉外,保时捷Taycan先后于5月、6月展开2次召回,以解决其后排座椅安全带锁扣线束缺陷、前排座椅线束织物护套安全隐患等问题,涉及车辆超1.2万辆,位居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召回第二。
紧随其后的是因为电动驱动模块内冷却系统缺陷导致召回的国产梅赛德斯-奔驰EQC。
而值得注意的是,位列第四的是因动力电池包托盘制造缺陷而展开召回的近万辆比亚迪唐DM,这是今年以来第一款涉及极端情况下或引起电池热失控的新能源车型,也是自年以来数不多被召回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事实上,关于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此起彼伏,或自燃,或被波及,层出不穷。
单以今年6月为例,杭州市杭州湾建材市场于6月9日上午10时左右发生一起火灾,至下午“那里有电动车销售市场”、“不会是因为电动车自燃吧?”等猜测传遍网络;6月13日晚,网上传出一商场手机专卖店起火,因店内放置有纯电动车(AITO问界),再度引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