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道路、建筑群等不透面积的扩大。一方面雨水不能再入渗地下补充地下水,加上地下水的严重超采,使的城市周围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大雨时,径流迅速汇集造成地面积水和城市局部洪灾。城市水紧缺,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暴雨洪水等问题日益突出。
如果在城市建设中,注意发展雨水收集和利用工程,把原来被排走雨水留下来利用,既增加了水资源,也是节约自来水的好措施。同时,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的广泛开展,由于雨水被留住或回渗地下,减少了排水量,减轻了城市洪水灾害威胁,因此,地下水得以回补,水环境得以改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可以说,雨水收集利用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雨水收集
雨水的收集,是利用雨水收集管线将建筑的各个部位的雨水集中贮存即可。但由于雨水收集的部位和雨水的强度、历时、雨量等诸多因素,决定了雨水的水质变化,且其变化程度较大,必须进行区别划分。
(1)按照雨水收集的部位划分,可分为屋顶、道路和绿地三部分进行收集,其水质的优劣程度也依次递减。一般的屋顶雨水相对道路和绿地的比较洁净,由于屋顶的受污程度较低,表面的粉尘和污染物质较少,经雨水冲刷下来的物质含量较道路和绿地当中的少很多,故在雨水收集时应优先选择。
(2)按照降雨历时的时间划分,可分为初期弃流和后期收集两部分。
(3)按照降雨成分的性质划分,可分为一般降雨和酸雨两种形式。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大气的污染,许多地方处理了较为严重的酸雨,其雨水的PH值较低。
(一般PH值在3-5之间),不能做为回用水源收集,故须进行弃流处理。
二、雨水利用
经处理后的雨水一般可做为再生利用水水源使用,大致可分为循环冷却补水、观赏性水景、娱乐性水景、绿化、车辆冲洗、道路浇洒、冲厕等用。不同用水的水质标准亦不同,其对应的水处理工艺流程亦有区别。
主要使用的设备:
(1)承压式沉淀装置
将药剂混合、絮凝、沉淀,泥渣收集及排除等各工艺步骤,集中于装置内一次完成。自动化运行,如与投药、液位控制器等配合,可达到全自动运行要求。适应性强,沉淀出水水质稳定、可靠、出水量达标有保证。沉淀池出水浊度可小于10mg/L。制水成本相对低,约为0.15元/吨左右,有较大实用经济效益。
(2)压力式过滤器
全自动过滤装置要保证优质过滤,又能自动反冲洗,且充分利用装置内贮水区的水及过滤水自动反冲而无需配备反冲洗设施,水塔及辅助设备等,节省大量的基建投资。
(3)全自动净水器
将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等净水工艺组合在一个设备内完成,占地少,安装方便。
运行自动化,除了对水泵和加药系统的管理外,设备从进水、混凝、沉淀、过滤、出水、反冲、排污等均自动进行,不需要人工操作。
另外,适应性也强。出水水质稳定、可靠、出水量达标有保证,在源水浊度高达毫克/升时,出水浊度能稳定在3毫克/升以下,达自来水浊度标准。
三、雨水回收系统施工
3.1.1预处理装置施中井坑与基础
1、井坑与管沟同时开挖,开挖时井座主管线应与管沟中管线在同一轴线,不得超挖。
2、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或在雨季施工,应有排水、降低水位措施。
3、预处理装置基础应根据当地地质勘察资料和回填土下拽力经计算确定。
4、截污挂篮沉淀装置及雨水弃流过滤装置设备基础为土建制作,常规尺寸为2.5m×0.8m×0.2m,材质为C25混凝土。
3.1.2.接管安装
1、装置与管道连接顺序,应先对接进水管,再连接出水管。
2、装置进水口对接时,进水管套上胶圈,直接插入进装置进水口,出水口与进水口安装方式一样。
3、排污管(若有)接到装置附近排污井。
4、雨水弃流过滤装置需接至土建弃流井中,土建弃流井的尺寸及标高如下图所示。
3.1.3.加高件安装
1、加高件的长度应为井座连接装置的承口底部至设计地面的高度,再减去加高件顶至地面的净距。当地面或路面标高难以精确确定时,加高件长度可适当预留余量。
2、加高件插入井座应保持垂直。加高件插接时,不得使用重锤敲打,应采用专用收紧工具。
3.1.4.模块的组装
1、回填应在排水管线(含管道和预处理装置)验收合格后进行,并与管道沟槽的回填同时进行。
2、回填前可用砂土袋、钢钎、木支撑将井座、井筒固定,并应排除基坑、沟槽内的积水。
3、回填材料:高(中)钙粉煤灰,中粗砂或沟槽开挖出的良质土。
4、回填土不得采用淤泥、垃圾和冻土,并不得夹带石块、砖等带棱角的硬块物体.
5、在当地最大冻土深度大于等于1.0m时,在冰冻层范围内,应在井筒周围不少于mm范围内回填中粗砂。
6、回填应采用分层回填,其密度与管道回填一致,并不得使井筒产生位移和倾斜。
3.1.5.井盖安装
1、井盖安装前应精确测量井筒长度,切割井筒多于部分。
2、安装井盖应按输送介质性质确定,污水和雨水井盖等不得混淆。
3、有防护盖座的预处理装置的井筒上还应安装内盖。
3.2.雨水收集模块施工
3.2.1.土方开挖
施工前需进行精确定位和计算开挖量与回填量,尽量减少超挖及回填工作量。开挖面为雨水利用系统实际尺寸加回填夯实工作宽度(操作宽度不小于1米)。严格保证施工安全情况下,依据开挖深度及土壤状态放坡,断面应采用梯形(T)开挖并做好保护,应减少机械及人工的边坡扰动,消防通道超挖部分需进行分层夯实回填。
3.2.2.基础处理
基础底面平整,平整公差小于±10mm/10米。
在素土夯实层上面铺设C15素混凝土层10cm,C25钢筋混凝土20cm,之后铺设细沙找平。水池底部钢筋混凝土底板中钢筋为12
双层双向搭筋,具体由土建方根据实际情况深化。彻底清除底面尖锐石块/铁钉铁丝及其它遗留物。
3.2.3.土工布、防渗膜铺装
雨水利用系统土工布及防渗膜尽量使用宽幅材料,底面及两侧面相加宽度小于或等于9米时,尽量使用整宽幅土工布/防渗膜,减少搭接及焊接(粘接)工程量。使用复合土工膜施工需进行双面机械缝合保护。
超过宽幅时,土工布可使用搭接方式,搭接宽度不小于30cm。防渗膜推荐使用焊接方式连接,焊接工艺使用双焊缝工艺,焊接前检测焊接设备温度并试焊后方可操作,不准许出现十字焊缝,必要时采取错位焊接;焊接完成要严格检查焊接质量,防止出现渗漏。
土工布、防渗膜铺装需尽量平整无褶皱,包裹的雨水蓄存模块紧密严实。
3.2.4.模块的组装
安装时将一块大板平放,另一块大板旋转度,对齐下方立柱位置,倒扣在立柱上方轻轻按压即可。安装方法简单,对现场施工人员的要求较低,极易掌握。施工快捷,大大提高安装效率,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及缩短施工周期。
注意事项:
1、重载荷整体式模块安装时必须是高度为毫米的上下面为承压面,以确保最大强度的一面。
2、抗压强度由权威认证部门进行了测试,测试是在一个复制了一个受控的环境中进行,土壤是均匀分布静态负载状态下,以最高强度试验。
3、安全系数应采用抗压强度测试结果以内的系数。这是为了防止现场的实际条件、再生材料和任何潜在的变化因素而发生变化。
产品采用特殊材料制作而成,具有超强的承压能力;95%的镂空空间可以实现更有效率的蓄水。
使用防渗膜或者土工布可以完成蓄水,排放,同时还需要在结构内设置好进水管、出水管、水泵位置和检查井。
3.2.5.模块的定位与码放
模块的码放需严格按照技术人员放线位置码放,相邻模块不得有缝隙,弧形部分外缘相邻距离不得超过2mm。
码放人员不得穿着钉鞋操作;码放人员不得在无纺布/土工膜表面推动模块到位。
上模块顶部操作时须动作轻缓,防止动作过大踩坏模块。
3.2.6.顶部处理
无纺布可采用搭接处理,搭接宽度不小于30cm并用胶带固定,防止回填时移位。未使用25mm排水板前的模块,或顶部覆盖回填面层小于mm前不得直接上人操作,若操作需要木板保护。
3.2.7.安装进出水井
井筒长度应为井座连接井筒的承口底部至设计地面的高度再减去井筒项至地面的净距,当地面或路面标高难以精确确定时,井筒长度可适当预留余量。井筒插入井座应保持垂直。
3.2.8.雨水管道与雨水蓄存系统的连接
a、侧面进水模式施工:
雨水存储系统与管道相连部分使用预制HDPE膜套管,平面部分焊接与主体HDPE膜上,套管部分使用不锈钢卡箍双箍卡紧。
b、顶部进水模式施工:
雨水存储系统与管道相连部分使用UPVC或PE弯头热缩套膜焊接安装,烧焊过程严防火灾,并做好相应保护。
连接管道必须插入雨水模块,插接口使用曲线锯开口,插进距离不得小于mm.
若插接位置有小板,可移动小板位置,但不得取消。
模块与管道衔接接口位置应使用无纺布缠绕防止异物坠落,并钢丝(胶带)固定牢靠。
3.2.9.市政其它管道与雨水蓄存系统的交汇处理
市政其它管道穿过蓄存利用系统需穿防水套管,套管与HDPE连接部分膜做好防水处理。
雨水利用系统模块不足高度可使用25mm排水板替代模块。
3.2.10.回填与保护
分段施工安装完成应及时验收并回填,回填碎石部分不需夯实、回填河沙、混合土模块侧面需进行夯实,夯实操作中模块无纺布侧面需使用挡板保护,防止机械误操作损坏无纺布及模块,回填时模块上方禁止过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