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行抗击疫情记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报社下沉一线的同志们:

转眼间,你们响应号召下沉社区参与抗疫工作已经半个多月了,这些天看着你们在忙碌疲惫一天之后所采写编辑的稿件,心中感慨甚多。作为报社的领导,作为你们的大姐,一方面不忍让你们在那么繁忙的抗疫工作之后再伏案写稿,另一方面也不愿你们丢掉了那么多鲜活的素材,更不愿让那些在你们心中的感悟一晃而过。只有将你们在抗疫一线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记录成文字,你们所付出的辛苦才更有意义。

这些天来,尽管稿件形成的比较仓促,但却是最生动、有温度、接地气的高质量报道,你们以自己亲身经历、体会,用一个个生动的真实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基层防疫抗疫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的辛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温暖。在你们身上,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坚守和“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风骨。

你们当中的吴鹏飞同志家中有即将临盆的高龄孕妇,你们当中的杨勇、黄璐同志本身患有慢性疾病,你们当中有美丽的年轻母亲郑艳妮,有新婚不久妻子有孕在身的周生来、李勇,有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王媛瑞,有少数民族(回族)的魏建军,有家中两个幼子需要照顾的李子孝。尽管你们都有各自的困难,但却没有人在疫情面前退缩,坚持下沉一线,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我们的报纸和新媒体上,每天都留下你们辛勤工作的印记,你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四力”的要求。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疫情面前凸现了我们报社年轻同志的担当,更发掘出了每位同志的潜能,新闻工作者既是时代的亲历者,又是记录者、守望者。下沉一线参与抗疫工作的经历将是你们人生中的一段宝贵回忆,在此期间,你们所记录的点点滴滴也将是你们经历的见证。

西安战胜此次疫情已指日可待,届时,报社全体同志们将以最热烈最诚挚的掌声欢迎你们凯旋!还望你们在工作的同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西北信息报

年1月13日

同心同行抗击疫情

——记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的“我们”

1月13日,腊月十一,天气渐寒,距离农历新年的钟声又进了一步。天还微亮,报社下沉社区记者们已带着红袖章、穿上红马甲,开始了一天平凡而又“不凡”的坚守工作。无数个西安人仍像我们”一样,坚守平凡岗位,为抗击疫情奋斗着,付出着,他们在一线帮忙做核酸采样,帮买菜,送物资,他们坚守在城市抗疫最基层、最前线,为这座城市的安康而拼搏奋斗。

在志愿者岗位上发光发热

“喂,不好意思,这么晚给你打电话。孩子发烧了,医院,麻烦咱们社区让我们出门。”1月10日,凌晨2点46分,记者收到浪琴湾小区14号楼3单元号李先生的救助电话。放下电话,记者二话不说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赶到社区帮助他们。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连日来,记者响应陕西省工信厅号召,下沉未央区浪琴湾社区参与抗击疫情工作,在志愿者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疫情发生以来,记者所在浪琴湾社区党支部整合社区爱心服务力量,组建“红袖章”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发放“志愿服务爱心卡”,第一时间畅通群众服务联系通道,帮助孤寡老人、孕妇、特殊购药、生活困难人员等,解决他们疫情期间遇到的各种困难。

凌晨给记者打电话的李先生,一家6口人,他第二个孩子才10个月大。10号半夜突然发烧,急坏了他们两口。“紧急之下,我找到了社区主动上门送来的‘志愿服务爱心卡’。拨通了上面的联系电话,志愿者第一时间帮助我们,让我们一下安了心。”李先生欣慰地说。

浪琴湾小区,现有居民多户,常住人口人左右。社区前期摸排发现,现有孕妇15位、长期卧床4位、独居老人3位、肿瘤患者2位、透析患者1位和1位糖尿病患者。记者所在社区为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切实满足市民群众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群体正常外出就医需求,把这些特殊群体,按数量安排给下沉一线人员,并要求下沉人员挨户上门了解特殊群体生活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我已经37周了,现在一切正常,按时间产检。”家住浪琴湾小区11号楼2单元号的周女士说。这位孕妇是记者作为下沉一线人员所负责的服务对象,为及时帮助她,记者第一时间,主动上门送“志愿服务爱心卡”,并嘱咐如遇到任何困难,随时拨打电话求助。

目前,浪琴湾社区要求针对正常外出就医需求,分为一般类人群确需外出就医的,社区核实登记后由家属陪同可自行前往,必要时社区可派一名干部或者志愿者陪同。居民如有其它用药需求,可向诉求人提供就近联系医药店提供电话自行选购,由社区干部或志愿者送货上门。

如今,在西安的每一个小区都有着一群身穿“红马甲”、肩带“红袖章”的志愿者,他们走上大街小巷,走进村前屋后,走进每一户市民家中用最熟悉的方言,嘘寒问暖。疫情阻断的是道路,阻不断的是温情。记者作为其中一员,也会用贴心、暖心的服务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战胜疫情奉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魏建军)

我的“阵地”我坚守

跟往些天一样,不知不觉夜幕又悄然降临,寒风也如约而至,除了匆匆过往的车辆和值守卡点战友们忙碌的身影,莲湖区北关正街16号含光雨露小区门口显得格外寂静。这是记者下沉小区的又一天,小区门口值守、独居老人买药送菜、小区核酸检测值守、提醒小区居民戴口罩、少出门……

“阵地”齐心协力共守好

冬日的清晨与夜寒气逼人,从天微微亮时到长夜星空下,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抗疫一线不同的身影,一刻都不曾缺席,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众志成城、全力守护。

1月7日,又是一个半夜两点得到通知要做核酸检测的日子,预示着必将是忙碌的开端!由于小区已经两天没有做核酸检测,居民仿佛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起居,一大早叫下楼做核酸检测的速度比平时缓慢了许多,温暖舒适的被窝仿佛拽着居民们不能起身。加之要紧急登记每个家庭的特殊情况,使得排队做核酸检测的队伍显得稀稀拉拉,少了往日的长龙。

当日,记者与小区志愿者服务队的伙伴们又开启了一天的工作。记者与志愿者服务队的小伙伴们对各自的工作已经驾轻就熟,新来的小区志愿者们也一个个逐渐熟悉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两组队伍有序进行。

核酸检测刚开始不久,一位年轻小伙子突然找到记者说:“我感觉自己不太好,喘不过气来,你能帮忙打个吧!”当时看他的状况非常不好,脸色发绿、发黑。记者赶紧让保安拿来椅子扶着坐下,但是他刚坐一会儿就又开始难受地走来走去,手放在胸口处,感觉气息很不平稳,非常不舒服。

在这同时,记者赶紧联系了社区负责人,社区负责人一会“医院,派来接。”但是小伙子当时的状况感觉坚持不了,这时物业的一位师傅,赶紧去开来自己的车,医院去,在这过程中,小区的值班警察,赶紧又在北关正街上拦下一辆警车,刚出小区巷口把已经歪歪斜斜身体瘫软的小梁扶上车,医院的急诊室。

到医院后半小时后,记者在急诊室见到小伙子,他说:“现在好多了,刚才谢谢啊!”后经记者了解,他叫薛文,老家甘肃,现自己一人租住在小区里,由于前几天感觉肋骨发疼,自认为是肝气郁结,需要泻火,于是自己在网上买了药物,吃了几天没有啥太大效果,前一天着急又把两种中药同时服用了,结果导致胃部极其难受,也吃不下饭,当天不适症状更加严重,甚至感觉到了胸闷气短,坐卧不宁。

好在小伙子在用药和吸氧后感觉好多了,后经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医生也告诉记者应该是中西药同时吃引起的药物反应。中午1点,待小伙子状态改善后,记者又回到了自己的下沉岗位。晚上,记者又电话联系了小伙子,他告诉记者:“现在不适症状已经没有,状态不错,人已经回到小区里,不用担心。”记者心里石头也落下,还好这只是虚惊一场!

“坚守”替居民多想想

扫码、测温、维持秩序、核酸检测人员信息录入、配送物资、买菜送药……和西安这座城市里众多抗疫志愿者的工作类似。虽然看上去都是一些琐事,但对于整个抗疫大局而言至关重要。

“我就在来下面呼吸下新鲜空气,又能咋吗?我听说马上就能解封了,咋就不能下来了?”

“老人家,您别激动,听我说,疫情防控马虎不得,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您要理解啊,赶快回家……”

1月10日9时许,在记者下沉小区运动器材小广场上,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双手拉着运动器材,小区保安告诉记者他已运动一会。因防控需要,还是需要居家不外出,保安几次劝说他表现的情绪有些激动。经过物业、驻扎民警及记者的耐心劝解,老人这才缓缓的走向单位元楼。

类似的事情每天都会上演,为小区独居老人买菜、买药送药,居民送菜,物品消杀,核酸检测……,下沉的值守工作就是这样轮流着、重复着,替居民多想想,多办一些实事,我想这才是记者下沉基层抗疫工作最大的意义。

(本报记者周生来)

每一次打包都是一场硬仗

无论是暮色降临还是晨光熹微,总有一群人行走在空空如也的街道,他们默默奋斗,快马加鞭,冲在病毒前面。自西安市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按照省委组织部、省工信厅及报社通知要求,29日一早,我向所在辖区纸坊南社区报到,下沉抗疫一线,有幸能与社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一起,为抗击疫情做点微薄的贡献。

刚到社区的第一天,我跟随流动采样组,穿梭在辖区十余个小区,协助采样队员为辖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到了晚上,接到社区安排,我这个临时的“大白”被“转正”,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白”。“你以后就在社区,负责打包核酸样本。”社区主任王婷告诉我,由于社区居民居住较为分散,社区采取流动检测的方式为辖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辖区14个小区的检测样本将统一回收到社区进行打包转运,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由第一天的无头苍蝇转为固定的转运人员,虽然满口答应,不过心底却是发憷的。

“打包核酸样本,怎么打包?我能做好吗?工作失误了怎么办?接触那么多的样本会不会有危险?”回到家后,这样的疑惑在我内心来回闪现,毕竟这是第一次承担这样的任务,还是有点懵,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30日一大早,我来到社区,“这就是你的工位,你就在这里给咱打包样本,先进系统,然后把采集的样本录入系统,再打印转运单,把转运单和核酸样本一起装进袋子里交给司机送到检测机构.......”王婷在电脑旁给我讲着打包流程,我也努力的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什么。

按照防护要求,自认为穿戴了防护服、N95口罩、面罩、手套,在重重防护下,昨日的烦恼一扫而空,竟迫不及待的想早点进入工作岗位。“打包前先把防护服穿好,这个要接触样本,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王婷转身向我叮嘱道。“我都包的这么严实了,能有什么危险,小菜一碟。”此刻我已跃跃欲试,恨不得手里就攥着样本,证明一下自己,心里想着再难那能比写稿、拍摄难。

“你等一下,你看你的袖口都快漏出来了,赶紧过来用胶带缠一下。”在场的医护看到我的穿着,有感染暴露可能,直接一盆凉水把我飞出去的心拽了回来。她耐心的给我讲着怎么穿、怎么脱防护服,现场为我这个“门外汉”一步一步的讲解,没想到穿个衣服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就这样,在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我坐到了电脑前,打开系统,像待考的学生一样,静静地等待试卷的到来。“有人没,样本放到哪里?”门外有人喊道。我知道,这是我等待的“考卷”送来了。接过司机送来的袋子,打开后,一支支塞满棉签的检测试管暴露在我的面前。按照刚学的流程,消毒、取样、扫描、归整、打印、封装、转运、消毒......一个接着一个检测试管在我手中经过。

打包结束完,社区人员打趣道,她的办公桌上已经被我的“口水管”霸占,我想,这可能是我这一生中摸过最多的“口水管”,也希望是最后一次。

当送走完最后一批样本,已经到了下午六点。我的第一次“上岗”,就在这样的紧张、兴奋中度过。当然,身体上的累也是必然的,由于录入系统会经常卡顿,经常会不显示录入数量,需要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仔细确认有没有录入成功,因为一支试管里有10个人的样本,可能一次失误,就预示着10位居民的样本作废。

比起打包样本,其实最难熬的,是被防护服严严实实包裹着十来个小时,每一次穿防护服前,我都默默地在心里为自己加油鼓劲,我知道,每一次打包,这都是一场硬仗。由于长时间的戴着口罩,耳朵被勒的痛,那种痛不像是被刀划了那样,是隐隐作痛的感觉,你还不能用手去动。还有转运时手上消毒后,在外面被风那么一吹,那种酸爽,感觉一下冷到骨头里,直到卸下层层包裹,整个身心都感觉得到释放。不过想想在外的采样小组,他们是需要一直待在室外,更何况他们还是女生,而我只是间隔转运那么一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31日,是年的最后一天,结束完打包工作已经是晚上11点30分,由于一直穿的防护服,社区为我准备的下午饭成了我的年夜饭,带上这份年夜饭我便匆匆赶回家,因为家里媳妇还在等着我,这是结婚后与她度过的第一个跨年。进小区时,当我看到小区值守人员在一块硬纸板上就地躺着的时候,虽然不知道他们是谁,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却知道他们夜以继日、夙兴夜寐的原因,内心五味杂陈,这么冷的天他们躺在地上,那该有多冷。回到家后打开燃气灶,我把饭重新热了一遍,拿下楼送给他们,比起厨师的手艺我能做的就是把饭给他们热透了,在严寒的夜晚,能给他们带去一点点温暖那就很欣慰了,这个跨年夜是30年来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一次跨年。下沉社区这么长时间,媳妇也在背后不断地支持鼓励我,她总说我能参与到一线抗疫,作为家人她感到骄傲。

为了更好地完成核酸打包任务,红庙坡街道办也特地为打包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讲解打包流程和注意事项,给大家发放防疫物资。大家平时也都是24小时开机,因为随时会有通知,有时晚上两三点群里会部署检测任务,根据检测安排,我需要及时协调联系转运司机,通知他们打包转运地点,虽然已是凌晨,但大家没有丝毫懈怠,都在各自岗位时刻做好准备。

截至目前,我已参与社区8轮核酸打包任务,累计为人次打包转运核酸样本,共计打包转运核酸样本余支。疫情还未消散,我将继续坚守岗位,为西安早日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本报记者李勇)

用实际行动筑起社区防疫暖心阵线

疫情之前,众人皆苦。在这一刻,“长安常安”成为每个人最深沉的期待。

我们一直在提及一个观点——西安,已是事实上的“超大城市”。在主城区,就有一千多万人、几百万个家庭和大几十万家公司。每一个人都无法躲避,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规模如此庞大的“封闭式管理”,让西安一夜之间按下“暂停键”。

这时,记者和广大下沉人员逆行一线,就此西安市的各个小区出现了一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但是同样坚毅顽强的抗疫力量。

遇见:是温暖也是希望

12月28号看到一则视频,是熟悉的声音:“古来三秦多壮士,何惧瘟魔扰长安”。

这句话令记者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此刻多希望自己也能奔赴一线,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力。下午,单位同事联系记者上报社区信息,很快记者看到下沉名单里有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天一早接到单位通知,作为第二批下沉干部,立即前往居住地社区报道,顾不上吃早饭,赶忙收拾,记者来到社区开始工作。

第一天上岗,任务是做核酸检测核验员。简单学习后,来到第一个小区,持健康码市民信息核验比较简单,但许多老人和小孩信息需手动录入,不一会儿手就冻僵了。

按照要求,每个试管里应放十个核酸拭子,但是,因天气太冷记者的手不听使唤,两次触碰到了退出按钮,导致两支试管中未放满拭子,记者急得狠狠甩了几下手,旁边在做核酸检测的医护姐姐看出记者的着急,安慰到“没关系,重新再拿一个试管,这不要紧”。

听到安慰,记者松了口气,接下来两个小区核酸核验过程还算顺利,做核酸的市民也都很配合。下午四点,结束了三个小区的核酸检测后,记者回到居住小区稍作休息。

傍晚回家,昔日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长安路寂静无声,我听见小区楼上有住户在喊“西安加油”,心里默念到“西安,你可要加油啊!”

接下来几天,我在小区内值守,除了维持核酸秩序,还当上了“送菜员”。

1月1日凌晨,住户们睡得正酣,部分业主的门拍了好久都没有回应,但为了保证不落下任何一户,记者和下沉人员们一起挨家挨户敲门,送完最后一家的菜,记者的手已经拍得通红。

“你在这签字,去电梯口取菜,都给你送上来了!”2点30分,最后一家住户签字取菜,回到电梯里,新换的口罩又被脸上的汗水浸湿,这已经是换的第4个口罩了。

遇见:我的家人我的朋友

最近几天,“西安孕妇因拒诊流产”等系列事件一直占据微博热搜,成为全民讨论的焦点话题,心痛、愤恨、责备、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从社区开始改变,1月7号早晨,社区书记联系到我们,他说:“住户就诊是大事,必须要重视,现在资源有限,大家一定要做到勤上门多关怀,接送病患就医”。

接到这个消息,记者和小区其他下沉人员立刻印制小区便民联系卡连夜发放到各位住户的手中,并在不同楼号的业主群里征集小区志愿者,不一会不同住户的支援信信息一条接一条出现的手机上。

最早联系我们的一位90后住户,说自己做了十几次核酸都没有问题,短短几句对话里表达三次“我就是想尽点力”,但最后因车停在封控区无法开出,所以未能加入爱心车队。记者向他表示了感谢,也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感到了温暖。

疫情链接陌生的你我,感谢每个伸出援手之人,正是你的善意与热心,让这场战役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在西安市公安局的小陈是记者的小学同学,小陈告诉记者,他每天都在站岗执勤的一线,轮到就上。“能冲在一线还挺有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就是心潮澎湃的那种感觉。”小陈说。

是啊,奋战在一线的下沉人员,我们都是这座城市平凡的一千三百万分之一。然而,这许多平凡的萤火聚在一起,也将燃烧起炙热的火把,融化冰雪!

“我们”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我们的坚守还将继续前行。当疫情突然发生在我们身边时,总有那样一群为爱奋进的逆行者为我们负重前行。一袭白衣,一个口罩,一个坚定的身影,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安全的天空。1月13日,据陕西省卫健委发布消息,1月12日0-24时,陕西只新增报告本土确诊病例6例,陕西通报确诊病例已降至个位数,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在迎接胜利的同时请让我们记住那些勇敢的逆行者,因为有他们,在如此寒冷的冬日里,才感受到温暖,他们用爱和勇气,守护着西安,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

个人的星光或许微弱,但众志成城,“我们”终能共克时艰。

本报记者王媛瑞

责任编辑:安心审核:杨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