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赵卓琪娄凯实习生姜睿范若丹
从爱好到理想,从淘书到捐书,77岁的“淘书爷爷”钱玉田已坚持了十余年。川流不息的马路上,老钱骑着自行车,时间长了,车子的零件出了锈,发出“吱呀”的声音,似乎和这座城市格格不入,但就是用这辆自行车的后座,他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驮回了一个一个“图书馆”。
专属编号的老资料
和第一次见到钱玉田一样,他身上穿的依旧是多年前上班时的工作服,胸前别着的也还是那一枚雷锋徽章,“这个徽章是前几年拜访雷锋的战友刘成德时,他留给我做纪念的。”刘成德和雷锋是相互学习的战友,也都是老钱放在心中敬佩的榜样,因此他格外珍惜。
每每谈起雷锋的光辉事迹,老钱便滔滔不绝。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雷锋日期间,老钱会在多地举行雷锋展,这几天正在整理手头上的资料。客厅里摆放着的三个行李箱,满满当当的都是雷锋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每一摞书的书背上,都细致贴上了手写的编号。“在展览的时候,这些编号大有用处,这样分门别类的编好号,到时候按顺序摆放,按顺序收,这样规矩。”
聊着聊着,老钱翻找出一个包裹严实的布袋,从里面捧出他的“宝贝”珍品刊物——《中国青年》。“这是年的宝贝刊物,最早公开刊登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杂志首刊。”老钱一边用微微颤抖的声音介绍着,一边轻轻摩挲着杂志,脸上掩不住的高兴。“这几本都是我在中山公园偶然碰到的,当时很是相中,一下收了好几本,买的时候高兴地了不得。”
除了桌子书籍和杂志外,老钱家里还有很多卷筒、卷轴。卷轴缓缓摊开仿佛摊平了岁月,从报纸上剪下来的雷锋语录,被整齐地贴在一起,粘贴的胶带也已微微泛黄。为了更好的保存这些珍贵资料,老钱将相片、卷轴、刊物都细致地包裹上塑料薄膜。平日里的老钱更喜欢坐在阳台的书桌下,翻翻书、整理整理资料、偶尔也练一练毛笔字。午后的阳光下,老钱一点一点地裁刻着报纸,用胶水黏贴,在笔记本上一笔一划地记录着信息和感想。
18平米的“藏宝库”
早在年轻时,老钱就喜欢收藏雷锋系列的书目,“雷锋我们的榜样,也是我困难时期的信仰。”等到退休后,时间充裕了,老钱便开始有针对性的挑选有关雷锋的资料。“挑选书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品相很好,甚至未拆封的青少年读物也被当作废品卖掉,很可惜。”老钱说,于是他就把这些书带回家,给自己的孙女、邻居读一读。
慢慢的,挑书已经成为老钱的习惯和爱好。“若是淘到了很好的书,我这一整天都是愉悦的。”老钱微微点着头,脸上浮现着笑意。书籍越攒越多,老钱也开始联系附近的学校、教育局表达自己捐书的想法。“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里面的知识是无价的。”或许是经历过苦日子,老钱对书籍、知识格外珍惜。“既节约了资源,又能帮助山村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于是从年开始,老钱就常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