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埋首耕耘;十年砥砺奋进;十年走出深海小岛繁华景色。
年10月31日15时37分,在阵阵呼啸声中,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西沙卫星观测站及时发现并捕获目标,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接线哥,还在接线呢,任务都结束了,走吧,休息了!”
“等会吧,我把这几根备用线接好就走。”
这位名叫“接线哥”的人是白健辉,是西沙卫星观测站的一名岗位操作手,虽然姓白,但一点都不白。当问及为啥叫他“接线哥”的时候,他只是挠了挠头,并没有说话。
年2月20日晚23点左右,正在执行管道线路测试的李志瑞发现设备转动存在异常,且不能正常工作。发现问题后,李志瑞立即与正准备休息的白健辉联系,听到这一紧急情况后白健辉凭直觉判断可能是设备电机出现故障。他迅速穿起衣服,立马上到设备电机平台方位底座,检查线缆。果不其然,白健辉发现该设备的固定钢丝1根被拉断(这是造成设备停止转动的根本原因)、4路电缆被绞断。
该设备用钢丝固定平衡,几十根电缆从设备中间经过,钢丝被拉断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导致该设备不平衡,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会导致更多电缆被绞断,存在更大的设备安全隐患。由于线缆多。走线复杂,平时换季维护时一般至少需要2人对线缆进行检查,避免出现差错。而此时,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只有白健辉一人驻岛,连接线缆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落到了白健辉的身上。
为了尽快修复线缆避免更大的问题发生,白健辉迅速找来钢丝、扳手及所需要的工具,带着头灯将自己1米85的大高个蜷缩在狭小的空间内一根根梳理着线缆,细心的将钢丝断裂部分重新连接,最后将设备放置平衡并用绝缘胶带包扎,防止电机在运转过程中对电缆造成摩擦而破皮,最后用手动将电机调回正常位置,使设备恢复到正常状态。
凭借丰富的经验,白健辉在第一时间内解决了问题,设备运转正常,任务也得以正常执行,而此时距离任务开始还剩不到5分钟。当他忙完之后才发现手被锋利的钢丝端划出了好几道伤口,但他毫不在乎,心想着只要能迅速解决设备故障,保证设备正常执行任务,再多的辛苦也是有意义的。
电机问题解决了,可被绞断的电缆怎么办呢?虽然被绞断的电缆为备用电缆链路,未对任务造成影响,但是若不及时处理,将影响后续高密度任务执行。电缆被绞断这种情况也是第一次出现,而要连接线缆则要重新制作电缆头,电缆头内部有铜芯、铜丝和绝缘层,制作比较复杂,对做好的电缆接头要求比较高,设备上所有电缆接头全是由设备厂方人员完成。
听着外面呼呼的风声和一个接一个巨大的海浪声,白健辉断定请设备厂方人员来制作电缆头是不现实的,可是任务不等人,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怎么办呢?稍加思索,白健辉下定决心自己做,不会做那就自己学。看看手机上的时间已接近11:30,外面一片漆黑,白健辉从机房拿来线缆和接头按着网上的说明慢慢尝试。好不容易做好第一个,测试,不通。第二个,测试,还是不通。白健辉没有气馁,没有放弃,接着开始第三个…时间一分一秒的过,漆黑的地平线上也慢慢的露出了鱼白肚。此时,白健辉自己也不知道做了多少个线缆头,从不通到慢慢的指标不合格,他知道,只要坚持不懈,终会制作出合格的线缆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健辉拿着也不知道是自己制作的第多少个线缆头安装、测试,指标合格。看看手机,已是早晨7:30,整整一个晚上,白健辉不断尝试,成为了第一个制作出合格线缆头的人,为圆满完成高密度卫星观测任务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此后,在休息时间就经常能看见一个在机房练习接线的人,“接线哥”也就是这么来的。
他说,在这里接的每一根线,他都记在心里,从零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每一次的接线成功,都是这个深海小岛茁壮成长的见证。正是有这些勇毅担当的西沙航天人,共同铸就了这座深海小岛的精神丰碑。
来源:我们的太空
作者:赖玉峰、石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