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定档迟到了38年

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kioiaza/

看到《天书奇谭》采用4K修复技术,要首次在大银幕放映的定档消息时,我没由来地产生出了一种冲动:

想重新回到童年。

当然,我没有叮当猫,也没有时光机,知道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

所以,我退而求其次地赶在电影上映之前,将《天书奇谭》又重温了一遍,想试图找回童年的记忆。

结果却是怅然的,我发现已然过去的是我的童年,我所看到的不再是正邪斗争,不再是小时候的那股天真趣味了。

但我又看到了一些孩童看不到的新东西:

其中的中国动画电影美学,以及幽默剧情背后的隐喻与讽刺,放到现在来看,那依旧是前卫,辛辣且大胆的。

《天书奇谭》9.2的高分,位列豆瓣TOP,当然不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的怀旧啦。

所以,在怅然时光逝去的同时,我又很庆幸能在大银幕看到它。

这种重温,可以令童年经历与成人思考,交织重叠出更多的体验,将这部电影最大化。

也可以让当年错过的你,我,他,感受到它的超前。

《天书奇谭》

我很喜欢《天书奇谭》的定档海报。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右上角,那些加了个框的主创的名字,这些老艺术家们已经离世了。

除了钱运达导演以外,他们没等到自己的作品在影院放映的那一幕,是一种遗憾吧。

但他们的名字、思想又都印刻在了《天书奇谭》里,体现在了海报里,成为了一种永恒。

海报上,通过天书搭建起天地之间的台阶,台阶下方产生出的红色火光,这是袁公不畏强权所换来的。

他无私的精神正燃烧着。

袁公跟蛋生道别,天书将蛋生托起至主视觉位置,这代表着天书精神的传承与新旧交替。

特别是蛋生高举起双臂的动作,那不仅是他对袁公的不舍,更是对光无限追逐的一种定格,海报已然画出电影的深意——

“天道无私,自有慧光。”

这也是我当时看电影记得最深的一句台词。

虽然这句话我理解起来还挺模糊的,但袁公和蛋生的做法就是最好的的例子,他们在告诉我做人不能太自私。

《天书奇谭》对于童年的我来说,也是一道慧光。

它更是在无形中影响着我的审美。

那些对云、山和火光等元素的运用,它们呈现出来的线条和画风,一看就是中国的动画电影。

直到现在,每一部新作品出来,我都会在里面找寻中国的、民族化的影子,想找到一部像《天书奇谭》那般的动画电影,却发现它是独特的。

有别于现在的很多国产动画作品,《天书奇谭》的创作带有很强的民族性,无论是在视听上还是故事上,体现的都是中国文化。

说它是只属于中国的动画电影,并不夸张。

只属于中国的动画电影

首先是在视听上。

光看画面,光听声音,你就能知道《天书奇谭》是中国的动画电影。

小时候看,自然是看不出其中的美学,只觉得画面很亲切。

毕竟,我们从小就在日历上,年画上或对联上,在那些好看喜气的事物上,看到过类似工笔重彩的画风。

长大后才会不由感慨这种亲切感的难能可贵,它出自于我们自身的文化。

画风上,《天书奇谭》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民间风俗画,深受“吴门画派”的影响。

一开场便是云雾缭绕的云梦山。

充满沟壑的黛青色山头,挺立云间的松柏,一排划过云霄的飞鹤,这俨然是一副中国山水画画卷,是山水写意的表达。

不仅是自然景观,狐狸来到民间以后,电影也有田野、园林和池塘等空镜。

透过县令轿子的窗子,那就是一个画框,可以看到江南水乡的朦胧烟雾。

而对于民间风俗这一块,它通过青狐狸偷鸡吃这个情节,就完全地展露了出来。

青狐狸从小桥流水走到喧闹的市集街道,再被厨子、小二一路追着回到山林里的寺庙。

这一路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山水与民俗,一个俯拍就是市井全貌,很妙。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它借鉴了中国戏曲生旦净末丑的脸谱形象。

当然,这点巧思我们在小时候也是看不出来的,那会我只觉得袁公慈祥,蛋生可爱,黑狐狸吓人,红狐狸漂亮,而青狐狸很憨。

说起来这种概括还挺幼稚的,重温之后我才看出里面人物塑造的考究和用心。

比如,红狐狸化为人形之后是京剧旦角的扮相,她脸上施粉白底色,弯弯柳眉,小嘴施口红,带有几分媚意。

青狐狸则是书生衣着,京剧小生的清秀扮相,与它的憨厚形成反差,让这坏人的形象变得讨喜。

说完视觉,再来聊音效。

电影里运用了很多民族吹打乐的素材,比如唢呐、笛子等乐器,以及交响音画去烘托渲染情节、气氛。

《天书奇谭》是吴应炬老先生继《大闹天宫》之后,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他让民族化的视听符号获得现代化的释放空间。

还是拿青狐狸逛市集那一段来说吧。

只剩一条腿的它是跳着走路的,再配上欢快的民族吹打乐,它的每一跳几乎都踩在了节奏上,无形中增加了情节的趣味性。

噢,对了,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

我是在午休的时候打开的《天书奇谭》,看了还没到两分钟,坐在旁边压根没看到画面的灰白就问我:

“你在看中国老动画片吗?”

我听后一时间有些懵了,甚至都不需要有任何的交流,灰白就能知道我大概在看什么,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它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天书奇谭》的文化烙印。

当年,以《天书奇谭》为代表的、这种独特的动画美术风格,在国际影坛上被称为“中国学派”。

我想,它能修复上映,真好啊。

可以防止我们忘记中国动画电影曾经的辉煌,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对当下中国动画创作民族化进行思考。

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

再说故事。

《天书奇谭》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改编自罗贯中和冯梦龙的《平妖传》。

因此,它在叙事上也富有中国话本小说色彩:注重结构,有头有尾,线索主次分明。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天书奇谭》的开头、结尾讲了些什么,它围绕袁公的牺牲展开,很难不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开场是袁公偷看天书后,体恤人间疾苦,宁愿违背玉帝的旨意,也要在人间刻下天书。

为此,他被罚终生看守石壁天书。

最后一幕则是天兵天将出现,将袁公套上锁链,拉回天庭。

我当时是跟妈妈一起在电视上看的,看到最后我们都哭成了泪人,很难有人会对袁公的选择不为所动吧。

不同于中国人爱看的大团圆结局,它以袁公受难来结尾,渲染了袁公悲剧式英雄的形象。

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天书奇谭》给到袁公一个选择的机会,整部电影一个半小时里,只要他看守好石壁天书,就不会有性命之忧。

可袁公在强权之下并未退缩,他身上人性的光辉是怎么锁都锁不掉的,是小孩也能看见的。

其外,它的主次线索也很明晰。

主线是蛋生与三只狐狸精斗智斗勇,最终邪不压正的那一套,不会担心小孩子看不懂,至少我小时候是看的津津有味的。

不过,整个故事听起来好像挺老生常谈的?

在邪不压正的故事模式下,《天书奇谭》同时展开天庭、百姓、官员和皇宫等多条辅线,放入神话、民间等元素。

不仅让故事充满奇趣美,也让成人在里面看到小孩所看不到的一些隐喻。

比如,在皇帝出场前它做足了铺垫,先是传圣旨让三只狐狸精入宫,再拍他们赶路的奔波,接着是皇宫建筑的辉煌。

这一切都是为了做反转,皇帝只是一个小孩子,坐在偌大的王座上,从设定上就充满了黑色幽默。

目前,中国也有很多动画作品取材于古代故事。

《天书奇谭》是在传统话本小说的框架下,创作出自己想表达的、叙事完整的成熟作品。

它的修复上映,应该也算是中国动画创作者的一次温故而知新吧。

天书的思辨性

至于其中具体的隐喻,电影还没修复上映,我们就不一一展开来说了。

就简单地聊一下其中的一个意象吧,天书。

整个故事的起因,你会发现都是围绕着一本天书展开的。

它是一切的根源。

不同人打开天书,所看到的都不只是那一百零八条法术,更是一个真实的自己。

里面裹藏着人类的光辉与欲望,始终是双面的。

一方面,天书确实可以救人,普度众生。

比如,蛋生用它来驱逐蝗虫,解百姓饱腹之困,也用它治好了被天虎咬伤的老爷爷。

另一方面,它也会引发人的贪欲。

狐狸精们偷取天书以后四处作恶,搞得民不聊生,官员、皇帝都想得到狐狸精的法术。

最后,蛋生和袁公又用天书里的法术,将狐狸精镇压起来。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闭环。

天书上写着“天道无私,流传后世”,袁公这么做了,这才有了《天书奇谭》的故事。

如果它一直被玉帝藏起来,那么在私欲之下,又维持住了人间的一个常态。

《天书奇谭》没有一味歌颂袁公的英雄形象,像天书这个意象,就是对袁公不畏强权刻凿天书行为的一种反问:

天书到底应不应该传世呢?

而这也是《天书奇谭》更层次的思辨性。

写在最后

我很高兴诞生于年的《天书奇谭》,可以在如今的大银幕上放映。

这是一场从年开始,长达四年的修复之旅,是这群老艺术家的付出与坚持,才让它来到观众面前,这份高兴要谢谢他们。

是吴云岳、胡玉娥师傅日复一日地与历史对话,对老胶片的清洁、整理,才能扫描转为数字。

至于声音修复就更难了,原来的影片只有单声道,音乐、对白等都是混合好的,需要修复成环绕声。

声音艺术家张阳等人采用多种技术,只为了保持原有的音色。

还有时隔35年,老艺术家丁建华等再被拉回来配音,自觉状态有偏离,最后用现代技术将对白从单声道母带里分离出来,保留了原声。

这才有了《天书奇谭》的上映,当然,它的意义又远不止上映。

4K修复把胶带转换成现代数字音像,可以更清晰,也更久远地将这部好作品保留下来。

让更多的大人和小孩看到它,也让更多的中国动画创作者看到曾经的标杆,激励他们创作。

我相信,未来会出现更多像《天书奇谭》一样的好作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9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