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提漠载于中读App初中毕业那天
傍晚
四年教育之恩
一群学生猫在学校门口,准备感谢一下老师
他们准备了一个麻袋,一根绳子,几个拳头,还有一块板砖。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打算把四年来挨过的揍,一次性的还给老师。哪怕只是轻轻的打一拳头,不算太重的踢一脚,踢到背上或者屁股上。
麻袋用来套住头,然后踢两脚,再也不怕被叫家长了,毕业了,再也不怕明天会面对老师。更不会有任何惩罚。为了报答,几个人的想法出奇一致:踢一脚就好。谁也不会成为坏人,谁也不觉得谁是坏孩子,给老师套麻袋,仿佛这是一件毕业理所当然的,毕业作品。没有任何负罪,愧疚感,小孩,哪懂那么多。
几个人一拍手,胆大的“刺头”负责套麻袋,有人负责踢,有人负责套绳(后来绳子没来得及拿出手),一脚踢倒。胡乱来两下,当那些往事涌上幼小的心灵:
胶带封嘴,针扎嘴,手起巴掌落的打脸,练蛙跳,练半蹲。直到耳膜被打破。能拍照的手机是初中毕业时才出现的,老师打聋一个孩子的耳朵不会耽什么责任。
那时候不像现在,一个孩子有多种选择,不在这个学校上学,可以上私立,甚至出国,那时候的孩子,不在本村上学,就没地可去了。家长也不敢得罪老师。
八零后的孩子,那些年挨过的“体罚”
小学最暴力
这里说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大部分
胶带封嘴:因为上课说话,老师会剪一个方便面袋子,四面贴上胶带,再把胶带绕脖子一缠,把你嘴封上,不准掉,一掉还要挨打。用鼻子喘气儿。
实施地点,课堂上就能办。
针扎嘴:当然不是针头扎嘴,针背扎嘴,起因还是上课说话,女老师会用宽大的手臂抱住你的头,就像我们长大后抱着姑娘,手臂绕圈手掌正好摸着下巴一样。就这样坐在座位上,手起针落,绕着嘴唇,一点一点在嘴唇上密集的点着。倒没有多大痛感,纯属侮辱,或个人爱好。老师的快感大于小孩子获得的痛感。
练蛙跳,这个不多解释了,没做完作业,背着双手跳蛙跳,痛苦感大于针扎嘴。当有路过的家长发现了询问情况,老师会说,在上体育课呢。
练半蹲,这里不是单纯的半蹲,而是有“道具”,弯腿,双手抬起像僵尸那样,然后站在竖起来的板砖上,板砖不能倒。有时候觉得老师花在变花样体罚学生的时间上多于作为一个老师的时间。老师会在后面用柳条棍抽小腿肚。不拍打,是抽。抽出青来。“青”,就是一条条的淤血。内伤啊。
后来把一个小学生的耳膜打破了,家长找到学校,这才稍微收敛了一下。但是不会有任何的后果。
等等吧。
11岁上了初中,半蹲就不兴了,胶带封嘴之类的也没有了。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挨打了,取而代之的是:
拧耳朵
揪头发
砍手心
锤胸口
都是常态
本人的耳朵至今也是在骨折状态,软骨上有一个折痕。对于身体的伤害,老师对学生的体罚,更近乎于侮辱。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有一回清明扫墓,路上一个数学老师突然滑了一下,踉跄了一下,并没有摔倒,队列里有同学没忍住,嘿嘿了几声。老师铭记了这一刻,扫墓回去后,把笑的最大声那个叫出来,出了一道难题,借故把他打了个半死。用拳头顶在墙上锤。锤的直叽叽,呖呖的翻出白唾沫。叫来村里的医生,说羊角风范了。
伤害最大的还是揪头发。太阳穴旁边的头发,揪着,往上提,把你从座位上提起来,生疼啊。忍着吧。打哭了,中午回家吃饭,赶紧抹抹眼泪,不能让老爹老妈看出来。眼泪抹完了,眼睛还是红的。
不说了
老师,请你出手来,或者脖子,让我打两下。像你打别人那样打。那时候的老师,多多少少有点虐童倾向。
当老师缓缓的走出的校门口,往事涌上学生的心头,没有潸然泪下,只有手里的板砖。
第一个冲了上去,
紧接着第二个,两人轻轻一跳
圈了铁丝的麻袋轻松套上了头,第三个第四个紧随一脚踹倒。几个人一拥而上
快速的脚踢
来不及出拳
老师已经看清了全是谁
四散。
场面轻松,勇敢,说出来又挺不要脸,仅仅用了三四秒钟,就是赤裸裸的报复。
大家逃跑的时候心中一定升起一首香港歌曲: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面对红日光。心中红日染染升起,想法简单。并无太大恶意。
作为四年来的回报。
就在校园门口
这件事是听说来的,挨打的是六年级的班主任,初中四年,一群人能忍四年,临走不忘给老师一脚,那个时候的老师,体罚学生的时间多于作为一个老师的时间。那个时候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尊重,因为老师不尊重学生,师生矛盾日积月累,最后学生准备了一个麻袋。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老师打了学生,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学生套了老师。男女老师都有,严厉又不招人爱戴。就是我们小时候小学和初中的老师。
麻袋套头,答谢师恩。
他们日后也没有成为坏人,报效祖国的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