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地铁上,刚放学小男孩一个人占了两个位置,趴在凳子上写语文作业。他时不时抬头看看到站指示,妈妈在一边提醒:还有两站,你把这儿做完差不多。
离他不远处,一个小女孩一把扯下妈妈手腕上的串珠。熟练地挽成一个“8”字,揉捻在拇指与食指间。一边盘一边还跟老母亲提要求:我还要盘。意思是,一串嫌少。
大学生烧香,成年人看动画片,小学生盘串,目的都是同一个:解压。大学生和成年人就不懂了,你们小学生有什么压力啊?
一年级的
熙熙说她压力很大:害怕忘记老师让带的东西;
害怕老师抽问的时候自己答不上来;
觉得考试的试卷有点难。
同样也是一年级的
可乐说她的压力就是作业很多。然后不想上发展课。老父亲听了也心疼:二年级就让她自己选。二年级的
小七表示:压力就是作业很多,学习困难。还有就是老师说:50米必须跑进9秒!三年级的
佩顿也称自己压力非常大,老母亲急忙追问,他支支吾吾只透露了一件——压力就是爆炸头。母亲说没事,爱因斯坦也是爆炸头。只有四年级的
说:我们小学生没有压力的。那个解压玩具它只是叫解压玩具,就是用来玩儿的。下午五点,放学时间,小学对门的文具店老板迎来了生意高峰,玩具远比文具卖得疯。
一群又一群的小学生围过来,拿起各种玩具把玩。水晶泥、异形魔方、解压球……越玩越上头。
“老板儿这个好多钱?”“这个喃?”“还有这个?”真的,要有老师在现场肯定越看越气: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你们的手举到哪儿去了?
我问老板儿,啥子解压玩具最卖得?老板儿顺势拿出水晶泥,五点过的阳光把它照得晶莹剔透。
“还有这个,大手板儿嘛!”
我一看,这个就是我们小时候,班上的费头子爱往墙上甩的那个粘粘啊!“啪”一下打到墙上,女同学吓得花容失色。
放眼望去,除了揉的、捏的、扯的、粘的,还有时下流行的“盲盒”以及“刘畊宏女孩”的小奖状。
其实当代小学生流行的玩具和我们上学那个时候差别不大。只是种类更多,做工更精致。
为了搞懂小学生的压力到底在哪儿,我随手买了几个大热门的解压玩具给我的同事们玩儿。看看当代打工人的压力是否能在当代小学生的解压玩具这里得以安放。
M起泡胶
还没拆封的时候,那种紫色正消融在玫红色里的状态还挺好看的。真正开始玩,那种拉丝、流动和黏腻,才会让人觉得拿到了烫手山芋。
门牙:胶味道有点大,难怪很多家长都不让自己家小孩玩这个,怕他们“中毒”。它是一种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流动体,在手上也是冰冰凉软绵绵的。但真的很恶心!倒在手上揉搓,并没有收获快乐。玩儿完之后,胶体也没有办法完好地收回,会黏一些在手上,然后一边大呼恶心一边清除,洗了两遍手,还是觉得有股味儿!
水晶泥
没有胶质的味道,只有一股化学调味后的“奶香”。有点像我们上学时候用的橡皮擦的味道。它是更偏固体的泥状,里面还掺杂了一些细碎的小颗粒。
彭主任:小学生都爱耍泥巴,这个胶就很像一个粘手的泥巴,但又有果冻的质感,凉悠悠的。不用管它的时候,它会一直滴下来,不得断。只要手稍微用一点劲揪一下,它又很脆,裂成两半、三半、四半……脏是没有泥巴脏,分裂成的小丝丝,到处粘起不好打理,但凡是一个处女座都不会耍它。
冰块解压胶
这款配色更少女,质地也更坚硬一些。没有流汤滴水的尴尬。里面配备了一些塑料的颗粒,交替而至的触感会让人瞬间觉得,硬的更硬,软的更软。
门牙:很像在耍米凉粉儿。质感不错,但味道依旧不美好。而且耍久了它就会慢慢失去光泽,起雾,变脏。再闻一下自己的手,滂臭。这类玩具长着一副非常好欺负的样子,随你怎么来回磋磨。这不就是打工人本人吗?泪了。
草莓/榴莲解压球
医院里提供的压力球倒是真的,不过更软,而且里面还有一层粉状和泥状的物体。当你捏扁它的手,里面那层也会跟着变形。
土豆儿:这个粉到怪异的草莓,看着就让人害怕,主要还没开始耍就闻到一股胶臭味。小朋友长期玩感觉会中毒,建议厂家要生产就用点质量好的材料,不要祸害祖国的未来。欧尼酱:外观看起来像手榴弹、丑柑和榴莲的结合体,选择它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看起来最耐脏,不会一摸一个指纹(内涵冰块)。由于它满身都是“刺”捏久了手会有点热热的麻麻的,感觉里面是粉末状的东西,捏完了想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是啥,解压暂时还没有感受到,但是手会捏的滂臭。(到底是谁在买这些东西啊!
皮筋弹球
很像是刚从辫子上扯下来的头花,饱满,紧扎。一只手刚刚握满,给人安全感。而你玩儿它的方式就是“折磨”它。一直扯、绷、弹,然后它始终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阿塔:虽然被提前提示了这个玩具是用来拉的,但我发现“拉”并不是最佳赏玩方法——因为会不小心弹到手,而且那个绳子的弹力感受并不好,拉不太动的时候压力陡增。我是这么玩的:用手指握住,然后像我小时候玩的爷爷的保健球那样,用指头把它转起来,也可以说,把它盘起来。这时,绳子的弹力就恰到好处了——它让所有的小球在腾挪时形成了一股散而不乱的合力。
同时,小球互相摩擦的声音还挺好听挺顺滑的。我认为这时它达到了解压的效果。
奶油胶咕卡
这是一年级的
熙熙提供给我们的、她最喜欢的玩具。各种小衣服、小配饰都可以扯下来给小人儿贴上,主打一个DIY。其实我们小时候也玩儿过类似的,只是现在更新换代之后,它更小巧也更漂亮了。
土豆儿:很像之前一个捏脸换装APP的纸质版,80后女生小时候也玩这个,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贴纸换装还在流行?小时候最解压的事情难道不是放学吃到好吃的狼牙土豆和蛋烘糕吗?
玩儿了一圈之后,我花了整整10分钟才清除掉手上残余的水晶泥。还有一个胶带状的泡泡水晶胶怎么也吹不起来。
然后我问我的同事们,打工人的压力有没有在这些解压玩具上得以纾解?
彭主任说:最好的解压方式应该是运动,建议小学生们多跳绳吧!全校跳绳第一名的
曦曦也有压力。取得名次的那天,她就回来跟妈妈说自己不满足于现状,她还要超越自己第一名的成绩。你看是不是,压力源于内卷。内卷最强当属自来卷。当代幼儿园小朋友的社交货币都得是奥特曼的卡,也就难怪小学生会在放学路上寻找自己的夏威夷了。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