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PK东风日产轩逸vs广汽丰田雷凌

长沙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资讯-牛车网]目前,第14代轩逸的图文拆解报告已经全部发布,大家可以进入牛车实验室轩逸拆解专题页进行浏览。我们上一款拆解的雷凌与轩逸同为日系紧凑型轿车,刚好可以进行对比,看看作为同级同系的兄弟俩,究竟谁的做工更胜一筹。

对比车型:东风日产轩逸款1.6LXLCVT悦享版;广汽丰田雷凌款TCVT豪华版国VI。(车身结构和配置无关)

前部防护结构篇(轩逸):

拆开轩逸前脸的外皮,最上面的是防撞梁的缓冲层,和常见的泡沫不同,轩逸使用了塑胶材料,效果上和泡沫近似。而下面的副防撞梁(也就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上也覆盖了一层缓冲层,材料是泡沫。

取下缓冲层后,露出了防撞梁的真容。比较罕见的是,轩逸的防撞梁都没有喷涂色漆层,只有防锈底漆层。如此处理虽然并不影响什么,但是的确省下了成本和工序,这个环节的设计者很有节约的能力。不过由于没有色漆层,随着用车时间的增加,较薄的防锈底漆会慢慢被热量和外界环境“腐蚀”,相对于喷涂色漆层的金属部件来说,其使用寿命显然难以保证。

吸能盒结构是配合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吸收分散能量用的,而为了更好的吸能,一般还会设计吸能盒压溃诱导槽,也就是在吸能盒上“开凹槽”,这样可以在槽内使得撞击力度更好的被分散。很遗憾,我们在轩逸的前部吸能盒上未见到压溃诱导槽。

前部防护结构篇(雷凌):

雷凌的前部防护结构采用了弓形铝合金主防撞梁+缓冲泡沫+双宽度吸能盒+行人防卷入钢梁,如此设计超越了很多同价位产品。铝合金成本高,吸能效果好,而超宽的吸能盒更是增强了前部碰撞时的溃缩能力,保护行人降低伤亡。

吸能盒上方带有压溃诱导槽,而侧面并无此设计。主杠体和行人钢梁都是螺栓固定,碰撞后便于维修更换。在紧凑级家轿中,我们此前仅见过本田思域配有类似的双吸能盒结构,无疑是成本较高,碰撞吸能效果更好。但是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头部区域占用空间大且重量略微增加,且影响周边线束布局,不过还是利大于弊。

对比点评:两辆车的前部防护效果基本相同,全部采用了低速缓冲层与主副双防撞梁的设计,而缺点又均是吸能盒无压溃诱导槽。整体来说,雷凌的主防撞梁采用了铝合金材料,吸能效果更好。

后部防护结构篇(轩逸):

轩逸后部只有一个主防撞梁,上面覆盖了一层缓冲泡沫层,拿掉泡沫之后,可以看到后防撞梁。后防撞梁的吸能构造和前防撞梁是一样的弓形结构,同样,其后部吸能盒也没有设计压溃诱导槽,碰撞吸能效果会大打折扣。

后部防护结构篇(雷凌):

雷凌的后部既没有二级缓冲泡沫,也没有用心设计吸能结构,仅仅是钢板冲压件上简单设计了一个凹槽。侧面结构上,也没有使用多层叠加钢板或者是异形内构。后部简单到连常见的线束都没有出现,也没有卡扣,没有什么多余的零部件,很少有车能够达到如此境界。

对比点评:相比于前部防护结构,两辆车的后部防护结构都显得过于简单。轩逸包含了缓冲泡沫层+弓字型防撞梁,吸能盒无压溃诱导槽。而雷凌只有一个毫无吸能结构的防护杠,有些过于简单。

发动机舱布局篇(轩逸):

轩逸的发动机舱布局显得满满当当,基本上没有什么空余的地方。各种管线的布置也都在比较隐蔽的地方,这种设计也是比较少见的,给机舱留下的散热空间就不多了。

发动机舱防火墙区域(即靠近前风挡的地方)没有安置厂家的铝箔板隔热层,仅铺设了黑色的隔热棉质层,兼具阻燃的作用。不如铝箔+隔热棉双防护完善。而此处布置的管线也比较多,一般来说此区域应该比较空旷。整体观察发现,机舱内组件确实有点拥挤,1.6L自然吸气发动机本身技术比较老旧,并没有优化体积。

车头处还有一个细节,行车电脑,变速箱电脑设置的地方有点悬,碰撞事故高危区域。这几块电脑如果受损,车辆立即瘫痪。看的出来,机舱内真的是没地方布置了,只好挤在这里。

接下来说的这个就比较令人不能理解了,机舱内很多人工粘贴的灰色胶布,用来固定线束。可是它们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根本不粘,而且都破损了。类似的设计,在后面的文章里也会涉及,地板下也发现了几处这种胶带。

发动机舱布局篇(雷凌):

雷凌发动机舱布局略显凌乱,由于没有设计防护罩,机舱内显得不太整洁,同时也失去了隔热隔音的屏障。银白色的散热装置温度极高,并无保护直接裸露,也没有高温示警牌。发动机舱管线采用波纹管和卡线槽防护,而铅酸电瓶也是日系车常见的配置。

发动机舱靠近防火墙的区域,使用了半球纹铝箔板隔热,覆盖面积比较完整。

发动机舱内的“飞线”比较明显,虽然并不是说必然会带来什么危险,但这是明显的可见隐患。波纹管的成本较高,能省则省。

对比点评:对比发现,由于轩逸发动机老旧,体积较大,导致机舱布局非常紧凑,发动机后部没有采用隔热铝箔,行车电脑位置也有些欠妥。雷凌机舱内布局略显凌乱,但采用了隔热铝箔。同时,两辆车机舱内的线束都有装配不精细,走线随意的问题。两个厂家还需要严格把控生产关,不要让做工成为良好品控的绊脚石。

翼子板结构篇(轩逸):

轩逸的翼子板外皮是一体冲压工艺的钢板材料,整体还不错,而外蒙皮这一侧,内部仅有一个三角形的沥青止震贴片。外蒙皮的顶端采用了强力钣金胶进行固定,直接粘合,虽然很牢固,但是维修拆解之后,就变得很麻烦,首先是处理原有的残胶非常困难,还得再用新的胶体补充进去,不如螺栓来的简单便利。

翼子板结构篇(雷凌):

雷凌的前部翼子板内部无任何隔音止震的设计,没有隔音棉也没有止震贴。在前部三角区域里,有一个金属加强框结构,能够在发生碰撞时起到一定支撑作用。在前轮轮眉内侧贴合了白色原生的隔音棉,起到抑制胎噪风噪的作用。翼子板的白车身部位,结构一致性表现一般,没有使用整体冲压材料,而是多块钢板拼接而成。

对比点评:两辆车翼子板结构类似,细节上略有不同。轩逸的翼子板覆盖件采用强力钣金胶固定,拆解后无法恢复原厂状态,而雷凌翼子板覆盖件内无任何止震设计。整体来说,两辆车翼子板内结构都属空腔设计,无法给予好评。

车门结构篇(轩逸):

轩逸的车门内安全防护结构是比较落后的圆形钢防撞梁,但车门门板仍为拼接焊接,影响抗压强度。前门内的安全结构设计:圆形钢防撞梁,加强筋,沥青止震贴,丁基胶止震贴。唯一值得表扬的是丁基胶,成本高,环保且柔软无异味。后门和前门基本一致,但是没有出现丁基胶止震贴。

车门结构篇(雷凌):

雷凌车门为一体冲压工艺制成,前门防水层为白色树脂板材,后门防水层为一次性透明塑料布,拆解即破坏。前门内防护结构为一道圆形钢防撞梁+一道加强筋,成本较低且防护水准比较落后,车门内采用了丁基胶止震贴,虽然成本较沥青高,但面积过小。后门内结构为一道圆形钢防撞梁+两道加强筋,但没有见到止震设计。车门内饰板里贴合了原生隔音棉,但面积不大。

对比点评:轩逸的车门门板采用了焊接拼接,抗压性不如雷凌的整体件。此外,两辆车均采用了比较落后的圆形钢防撞梁,这也是日系车惯用的。而内饰板隔音棉,雷凌就显得比较小气了,面积太小,有一点鸡毛蒜皮的感觉。

车顶结构篇(轩逸):

车顶棚方面,轩逸的设计是比较让人失望。虽然内饰板里有一块较大面积的隔音棉,但是车顶钢板全无隔音止震贴,怎样的信心能让轩逸认为自己的车顶不会发生共振?再看3道较窄的加强筋结构,周围也没有设计加强板,整个车顶简单到没什么可解读的。

车顶棚内的线束布局也是比较随意,完全手工粘贴胶带固定,甚至都没有专门设计打胶的槽。如果维修顶棚,再重新布线,基本上就是随意贴回去。线束也不存在任何的防护措施。

车顶结构篇(雷凌):

雷凌天窗后部区域,设计了一道加强板和三道窄加强筋结构。无论是内饰板里还是车顶钢板区域,都是见不到止震贴和隔音棉。而3道加强筋的强度即便是不用仪器测量,用手都能掰弯,称之为加强筋都是有些牵强了。

车顶的线束都是用蓝色胶带直接贴在内饰板里的,这种走线方式虽然不是第一次见,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丰田品质。省去了线束卡槽和各种走线设计,线束也没有什么防护直接裸露,几乎是把成本降到了最低。

对比点评:两辆车的车顶结构又是出奇的相似,三道加强筋、无止震设计,似乎工程师们是串通好的一样。顶棚内的布线十分随意,固线也都采用了最简单的胶条固定,时间长后一定存在脱胶的风险。

地板结构篇(轩逸):

轩逸仅有一层毛毡垫,下面的空间都用大块塑料泡沫填充,整体来看地毡层缺少了防水防潮层,从外表却是看不到的。

掀开地毡,下面露出的白色塑料泡沫真的让人很吃惊。这种材料和常见的泡沫并没有什么区别,并且连泡沫的塑料袋都没有撕。

把覆盖物都去掉,露出地板真实模样,基本上都被贴了沥青止震板,面积之大有些震撼了。不经过计算,全贴上倒是很节约实验经费,沥青板成本很低,多贴总比不贴强。

地板结构篇(雷凌):

雷凌的地毡层很薄,仅有毛毡层和下面的全再生符合棉质材料填充层,并无防潮层和发泡层。用手触摸地毡层,绒布非常薄,也不是多层压制的,属于最简单的廉价材料。

地毡层下面为全覆盖的再生棉,质量差到在拆解时就已经发生破损。

地面下部铺设了不少沥青止震贴,但属于分区域张贴,比较算计张贴面积。

对比总结:两辆车地板的差异就非常明显了,虽然雷凌的再生棉质量很差,但总比轩逸没有强。轩逸的地板下部不仅结构简单,泡沫块甚至连塑料包装都没有撕,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

底盘和悬挂篇(轩逸):

轩逸的底盘几乎全覆盖了树脂护板,未发现金属材料覆盖件,符合这个价位产品的用料。发动机下护板未预留保养维护窗口,拆解时螺丝特别多,比较麻烦。

全框式副车架的出现,的确让人比较惊喜。一般这个价位的车型,都采用传统的元宝梁结构,简单实用且成本低。全框式副车架可以更好的承载发动机变速箱,前悬挂也可以更稳固的安置。未来全框式结构必然成为主流。

轩逸的底盘中央排气通道,虽然使用了铝箔板隔热层,但不是半球纹铝板,而是平面板材,在散热面积上显然小了不少,而且成本低了一些。这些平面铝箔板并不是完全填充覆盖到通道槽内,而是选择性的围绕着排气管布置,尽量节约材料成本。

轩逸的后部扭力梁结构也是非常的简单,甚至连防倾杆都没有,实在是简单至极。

底盘和悬挂篇(雷凌):

雷凌的底盘一眼看去,底盘护板全覆盖,近乎于水平面。但是近看会感觉有点不对劲,比如发动机下护板,材料居然是超单薄的玻璃纤维复合板,这种材料一般是用在轮璇内部的隔音和密封板,出现在发动机下方很少见。树脂或金属护板才是常见的配置,当然雷凌的护板成本更低一些,随着维修保养和日常行驶,玻璃纤维护板很容易变形和损坏。

两个油底壳都在护板里面,可以说玻璃纤维的护板对于防止托底事故几乎是毫无用处,自身无强度可言。而且两个油底壳还比较突出,驾驶雷凌一定要注意坑洼烂路。前副车架为普通的元宝梁结构,前悬挂也是麦弗逊结构,无轻量化处理。

底盘中央排气通道内部都覆盖了半球纹铝箔板用于隔热,比较有意思的是,专门设计了3条铝合金材质的横向加强杆。

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组合,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在10几万的家轿市场里,大多还是采用后扭力梁结构,省下几千元的成本不在话下。

树脂油箱位置正好是后座下方,充分利用了空间,设计比较合理。而排气管的走向布局也比较巧妙,和底盘平面持平,无突出部位。最后方的备胎槽也设计了树脂防护罩比较有意思,这个东西刚好能够兼顾当做后杠皮下方支撑架。

对比总结:轩逸和雷凌的底盘护板尽可能做到了平整。轩逸的全框式副车架绝对优于雷凌的元宝梁结构;排气通道内,轩逸采用了平面铝板,虽然和球面铝板看起来无太大差异,但可以节约材料成本,不过会影响散热。雷凌的后独立悬挂绝对优于轩逸的扭力梁式悬挂,并且在乘坐体验上也有很明显的差距。总之底盘方面,雷凌还是更胜一筹。

全文总结:通过对比,两辆车还是各有千秋。防护结构部分,二者都是头重脚轻,但雷凌的后部结构明显更为简陋;地板内部,轩逸仅有一层地毡,实数偷工减料;底盘部分,轩逸更加让人不能接受,虽然全框式副车架可以更好的承载动力系统,但扭力梁后悬挂实在是影像整车舒适性。整体对比来看,如果非要分出胜负,那么雷凌还是要略胜一筹。在买车时,消费者可能更多考虑的是车辆的设计、配置和价格,很少或者说无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